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止泻木皮

止泻木皮

《中药大辞典》:止泻木皮

药材名称止泻木皮

拼音Zhǐ Xiè Mù Pí

出处《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树皮。春、秋采收。

原形态乔木,高15米左右。茎暗褐色,幼枝有毛。叶对生,无柄或有短柄,被密毛;叶片长椭圆形或近卵形,长8~17厘米,最宽处达7.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全缘,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有细柔毛,脉显着突出,无柄或有短柄。伞房花序式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近腋生;花白色;萼5裂,内面常有腺体;花冠高脚碟状,喉部收缩,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的基部;子房上位,心皮2,花柱1。蓇葖果圆柱形,两个并生,长达28厘米。种子多数,压扁状,先端有脱落的簇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杂木林内。分布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止泻,杀虫。治痢疾。

①《中国经济植物志》:"降血压,治痢疾。"

②《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止泻。"

③《广西植物名录》:"治痢疾,肠胃气胀,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止泻木皮

药材名称止泻木皮

拼音Zhǐ Xiè Mù Pí

别名止泻树

出处出自《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 Wall.ex A.DC.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约10m,胸径20cm。全株有乳汁;枝条具皮孔;树皮浅灰色,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约5mm,被短柔毛;叶片宽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0-24crn,宽4-11.5cm,两面被短柔毛;侧脉斜曲上升,至叶缘网结。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长5-6cm;苞片小,线形,被微毛;花萼5裂;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基部具5个腺体;花冠白色;花冠筒内外面被短柔毛,花冠裂片5,向右覆盖;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丝状,花药长圆状披针形;无花盘;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丝状,柱头长圆形,短2裂。蓇葖果双生,先端渐尖,向内弯,具白色斑点;种子浅黄色,长圆形,长约2cm,中部凹陷,先端具黄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5cm。花期4-7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山谷水沟旁以及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化学成分树皮含锥丝碱(conessine),经硫酸处理后得异锥丝碱(isoconessine)和新锥丝碱(neoconessine)[1],7α-羟基锥丝碱(7α-hydroxyconessine),3-表-杂锥丝碱(3-epi-heteroconessine),双氢锥丝碱(dihydroconessine),锥丝定(conseei-dine),锥丝枯碱(conkurchine),锥丝新(concuressine),双氢锥丝新(dihydroconessine),锥丝明(conessimine),异锥丝明(isocones-simine),锥丝胶(conamine),锥丝亚胺(conimine),勒陶辛碱(let-tocine),止泻木西亭碱(holacetine),3-表锥丝胺(3-epiconamine),止泻木碱(holarrhine),止泻木宁(holarrhenine),止泻木定(holar-rhidine),止泻木明(holarrhimine),止泻木灵(holafrine),止泻木亭(holarrhetine),止泻木达星(holadysine),止泻木达洒明(hola-dysamine),止泻木酮碱(holonamine),N,N,N’,N’-四甲基止泻木明(N,N,N’,N’-tetramethylholarrhimine),克杞钦(kurchine),克杞明(kurchamine),克杞星(kurchessine)[2,3],5,20(29)-羽扇二烯-3β-醇〔5,20(29)-lupadien-3β-ol],5,23-谷甾二烯-3β-醇(sitosta-5,23-dien-ol)[4],止泻木星碱(holacine),止泻木新胺(holacimine)[5],止泻木芬减(holarrifine)[6]等。近年来又分得甾体生物碱6种,即:重止泻木宁碱(regholarrhenine)A、B、C、D、E、F[7,8]。此外,从种子中分离得到止泻木立星碱(holarricine)[9]。

药理作用1.杀原虫作用 锥丝碱能治疗阿米巴性痢疾。与吐根碱相比,其优点在于能口服,缺点在于对神经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虽较少见,但常较严重;其杀阿米巴原虫的效力也低于吐根碱。在体外,锥丝碱的有效浓度为1:71000-1:45000,而吐根碱则为1:300000-1:200000;在临床上,疗效也不及吐根碱,能控制急性阿米巴痢疾,但复发率仍高。可用于对吐根碱不能耐受或有抗药性之患者。对亚急性病例疗效差,对阿米巴肝炎则无效(也有报告有效者)。在体外试验中,对人滴虫无效,但有人报告,对阴道滴虫,用甘油坐药(含溴氢酸锥丝碱200mg,磺胺500mg,pH为4.0),配合酸液阴道冲洗,可获良好疗效。通常用其溴氢酸盐(毒性较盐酸盐或自由碱基为小)100mg,每天5次,5-7天;以后每天3次,共7天。最高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5g,一疗程不超过6g。其毒性症状有不安、失眠、眩晕、耳鸣、肌震颤等。少数病人甚至出现幻觉、健忘、躁狂等,异丙嗪有防止之效。异锥丝碱之杀阿米巴原虫效力最强。但对小鸡疟原虫无效。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以硫酸处理锥丝碱而得之异锥丝碱及新锥丝碱,作用颇似奎宁及奎尼丁,能抑制心脏。锥丝碱大量静脉注射,可导致心律不整、传导阻滞、运动不规则、舒张时间延长;但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此等现象不显着。Kurchicine为原浆毒,可直接抑制心脏、特别是抑制房室传导的喜氏束,引起血压下降,如剂量较小,则血压下降前有一短暂的上升,对肾血管呈收缩作用(离体兔心的冠状血管不收缩),而对小肠血管则为扩张。

3.其他作用 锥丝碱皮内注射于豚鼠,可有局部麻醉作用,较***强2倍,异锥丝碱强50%,新锥丝碱则作用与***相似。对兔眼也有局部麻醉作用,但也能产生局部刺激,局部注射可产生坏死,故无实用价值。Kurchicine能兴奋平滑肌,收缩肠管、子宫;它与锥丝碱对蛙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但对哺乳动物则不明显。锥丝碱还能抑制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筛出灰屑,晒干即可入药。

性味苦;性凉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痢;杀虫。主痢疾;肠胃胀气

用法用量内眼:煎汤,9~15g。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复方1.安蛔方(《经验方》),用治蛔虫证。2.止痢方(《经验方》),用治热痢。

各家论述1.《中国经济植物志》:降血压,治痢疾。

2.《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止泻。

3.《广西植物名录》:治痢疾,肠胃气胀,发热。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六角英

    药材名称六角英来源爵床科六角英Rungia cantonensis How。生境分部广东。性味微苦、淡,凉。功能主治平肝清热,消积导滞。主治小儿疳积,急性结膜炎,肝炎,感冒,喉痛,颈淋巴结结核,乳疮,

  • 苘麻根

    《中药大辞典》:苘麻根药材名称苘麻根拼音Qǐnɡ Má Gēn出处《蜀本草》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根,立冬后拔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晒干。化学成分含粘液质,其中有戊糖1.41%、戊聚糖1.2

  • 鸡爪槭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爪槭药材名称鸡爪槭来源为槭树科槭属植物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以枝叶入药。夏秋采,晒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止痛,解毒。用于腹痛;外用治痈疖肿毒。用

  • 山胡椒叶

    《中药大辞典》:山胡椒叶药材名称山胡椒叶拼音Shān Hú Jiāo Yè别名见风消(《分类草药性》),铁箍散、雷公树叶、黄渣叶、洗手叶(《陕西中草药》)。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

  • 青杠膏

    《中药大辞典》:青杠膏药材名称青杠膏拼音Qīnɡ Gànɡ Gāo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全年可采。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30米。生于开旷山顶时常呈灌木状;

  • 小花五味子藤

    药材名称小花五味子藤拼音Xiǎo Huā Wǔ Wèi Zǐ Ténɡ别名香石藤、大伸筋、铁骨散、小密细藤、接筋藤、黄袍小血藤、满山香[云南]来源为木篮科北五味子属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 莿(木冬)

    药材名称莿(木冬)拼音Cì ( Mù Dōnɡ )英文名all-grass of Chinese Scolopia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莿冬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金老梅花

    《中药大辞典》:金老梅花药材名称金老梅花拼音Jīn Lǎo Méi Huā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来源为蔷微科植物金老梅的花。性味《内蒙古中草药》:"苦,凉。"功能主治治消化

  • 野扁豆

    《中药大辞典》:野扁豆药材名称野扁豆拼音Yě Biǎn Dòu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豆科植物毛野扁豆的全草或种子。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全体绿色带灰白色,各部有锈色腺点。茎稍呈棱状。3出

  • 牛筋条

    药材名称牛筋条拼音Niú Jīn Tiáo别名山胡椒、诈死枫、野胡椒、假死柴、冬不落叶。来源樟科钓樟属植物牛筋树Lindera glauca (Sieb. et Zucc.)B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