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王瓜

王瓜

《中药大辞典》:王瓜

药材名称王瓜

拼音Wánɡ Guā

别名钩、藈姑(《尔稚,),土瓜(《本经》),雹瓜(《圣惠方》),老鸦瓜(《本草图经》),野甜瓜马雹儿(《丹溪纂要》),马剥儿(《医学入门》),马瓟瓜、公公须(《纲目》),杜瓜、鸽蛋瓜(《福建民间草药》),吊瓜(《浙江中药手册》),山冬瓜、水瓜(《闽东本草》),苦瓜莲、小苦兜(《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出处《本经》

来源葫芦科植物王瓜果实

原形态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根肥大,块状。茎细长,有卷须。叶互生;有柄;掌状,长宽约6~10厘米,浅3裂或5裂,缘具齿牙,粗涩有毛茸,下部叶有时分裂较深。花腋生,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少数,聚成短总状,长2~10厘米;苞片小,披针形,长2~3毫米;花萼长筒状,上端5裂,萼齿披针形;花冠白色,5裂,裂片边缘细裂呈丝状;雄蕊3,花药线形,结合;雌花单生于叶腋;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1室,花柱线形,胚珠多数。瓠果球形乃至长椭圆形,长5~10厘米,熟时带红色。种子多数,茶褐色,略扁,十字形,长约10毫米,宽6~8毫米,中央有一隆起的环带,花期夏季。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王瓜根)、种子(王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性味苦,寒.

①《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②《医学入门》:"味酸。"

③《医林纂要》:"苦,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消瘀,通乳。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

①《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行乳汁,通经水。"

②《医学入门》:"治噎膈。"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①《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复方①治消渴饮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两,五、七度,瘥。(《圣惠方》)

②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灯上烧存性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丹溪纂要》)

③治大肠下血: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指南方》)

④小儿发黄。用王瓜根生捣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见效。

⑤黄疸变黑。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药。

⑥小便不通。用王瓜根捣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侨胞药入尿道。

⑦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肛门内。

⑧乳汁不下。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⑨月经不利(小腹胀痛、带下或一月两次月经)。用王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土瓜根散"。

⑩反胃吐食。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二钱,酒送下。

⑾筋骨痛。用王瓜子炒开口,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⑿大肠下血。用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黄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米汤冲服三十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王瓜

药材名称王瓜

拼音Wánɡ Guā

英文名Fruit of Japanese Snakegourd

别名钩、藈姑、土瓜、钩蒌、郭璞、雹瓜、老鸦瓜、野甜瓜马雹儿、马剥儿、马瓟瓜、公公须、杜瓜、鸽蛋瓜、吊瓜、山科瓜、水瓜、苦瓜莲、小苦兜。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此物(王瓜)蔓生,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尔。根似葛,细而多糁。北间者累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苗子相似,根状不同。

2.《本草图经》:王瓜,今处处有之。叶似栝楼,圆无叉缺,有刺如毛,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房间人呼为老鸦瓜,亦曰菟瓜。

3.《本草衍义》:王瓜,体如栝楼,其壳径寸,一种长二寸许,上微圆,下

来源药材基源: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Bryonia cucumeroides Ser.]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后采收,鲜用或连柄摘下,防止破裂,用线将果柄串起,挂于口光下或通风处于燥。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纺锤形,肥大。茎细弱,多发枝,具纵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须2歧,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3-10cm,具纵条纹,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刚毛状软毛;叶片纸质,阔卵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具细齿或波状齿,长5-13(-19)cm,宽5-12(-18)cm,常3-5浅裂至深裂,或有时不分离,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绿色,被短绒毛和疏散短刚毛,下面淡绿色,必被短茸毛,基出掌状脉5-7条,细脉,网状。花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或1单花与其并生,总花梗长5-10cm,具纵条纹,被短茸毛;花梗短,约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3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先端径约7mm,被短茸毛,列片线状披针形,长3-6mm,宽约1.5mm;花冠白以,裂片长圆状卵形,长14-15(-20)mm,宽约6-7mm,具极长的丝状流苏;雄蕊3,花丝短,分离;退化雌蕊刚毛状;雌花单生,花梗短,长0.5-1cm,子房长圆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与雄花同。审查实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球形,长6-7cm,径4-5.5cm,成熟时橙红色,平滑,两端钝圆,具喙;果柄长约5-20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深褐色,两侧室大,近圆形,径约4.5mm,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约6cm,栽培品可达9cm,宽3-6cm。先央窄,留有长3-7mm的柱基,基部钝圆。表时有10-12条苍白色条纹,熟后橙红色。果皮薄,光滑,稍有光泽。果梗长5-20mm。种子略呈十字形,似螳螂头,长约12mm,宽14mm,中央室成一宽约5mm的环带,两侧有扁圆形的较小空室,黄棕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细皱纹。具香甜气,味甘微酸。

化学成分果实含β-胡萝卜(β-carotene),西红柿烃(ly-copene)[1],7-豆甾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即是7,22-豆甾二烯-3β-醇(stigmasta-7,22-dien-3β-ol)[2]。

瓜皮含有机酸: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3]。

叶含黄酮类成分:山柰甙(kaempferitrin)[4,5-,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5]。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性津;化瘀;通乳。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和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1.《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复方1.治消渴饮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两,五七度,瘥。(《圣惠方》)2.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灯上烧存性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丹溪篡要》)3.治大肠下血: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指南方》)

各家论述1.《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行乳汁,通经水。

2.《医学入门》:治噎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味牛膝

    《全国中草药汇编》:味牛膝药材名称味牛膝别名味膝、尾膝、未牛膝、土牛膝、窝牛膝来源爵床科味牛膝Strobilanthes grossus C. B. Clarke 或 S. forrestii Die

  • 蝶毛菌

    药材名称蝶毛菌拼音Dié Máo 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毛革盖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iolus hirsutus(Wulf.ex Fr.)Quel.[Trametes hi

  • 岩扫把

    《中药大辞典》:岩扫把药材名称岩扫把拼音Yán Sǎo Bǎ别名水香草、连钱草《广西药植名录》),倒地掐(《药学学报》11:748.1965),龙眼草(《贵州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

  • 亚黑管菌

    《全国中草药汇编》:亚黑管菌药材名称亚黑管菌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亚黑管菌Bjerkandera fumosa (Pers. ex Fr.) Karst.,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阔叶树

  • 狭绿叶线蕨

    药材名称狭绿叶线蕨拼音Xiá Lǜ Yè Xiàn Jué别名爬山虎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狭绿叶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ysis levillei(Christ)Ching f.a

  • 杉木油

    《中药大辞典》:杉木油药材名称杉木油拼音Shā Mù Yóu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沥出的油脂。制法《经验广集》:"用纸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碗上,取炭火放屑

  • 黄堇

    《中药大辞典》:黄堇药材名称黄堇拼音Huánɡ Jǐn别名断肠草(《四川中药志》),黄花鱼灯草、粪桶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石莲(《河南中草药手册》)。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罂粟

  • 土良姜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良姜药材名称土良姜拼音Tǔ Liánɡ Jiānɡ别名白草果、草果药、野姜、良姜来源为姜科姜花属植物土良姜Hedychium spicatum Buch.-Ham.的根

  • 插田泡

    药材名称插田泡拼音Chā Tián Pào别名复盆子、大乌泡、乌沙莓、菜子泡、回头龙、两头草、两头忙、乌泡倒触伞、倒生根、乌龙毛、乌龙须、白龙须、过江龙[不定根]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

  • 马蹄甲

    《中药大辞典》:马蹄甲药材名称马蹄甲拼音Mǎ Tí Jiǎ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马蹄。性味甘,平.①《别录》:"温。"②《纲目》:"甘,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