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蛏壳

蛏壳

《中药大辞典》:蛏壳

药材名称蛏壳

拼音Chēnɡ Ké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

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②《泉州本草》:"治胃病。"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吹喉。

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万选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蛏壳

药材名称蛏壳

拼音Chēnɡ Ké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别名蛏子壳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一筹莫展竹蛏、大竹蛏、细长竹蛏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inonwvacula constricta(Lamarch)2.Solen gouldii Conrad3.Solen grandis Dunker4.Solen gracilis Phlippi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洗净泥沙,去肉收集贝壳,晒干。

原形态1.缢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2.长竹蛏,贝壳窄而长,质脆薄,一般壳长50-120mm,长为高的6-7倍。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不突出,两壳包合呈竹筒状,前后端开口。壳前缘呈截形,略倾斜;后端稍圆,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相互平行。外韧带黄褐色,狭长,约为壳长的1/5。壳面有黄褐色壳皮,光滑。生长线细匀,自前缘始似与腹缘平行;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后端有时成褐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有主齿1枚。外套痕极细长,与韧带几相等;后闭壳骨痕呈弓形。足发达,细长,呈柱状。

3.大竹蛏,贝壳呈竹筒状,质薄脆,一般壳长72-140mm,长为高的4-5倍。与长竹蛏大同小异。壳表面凸,被黄褐色壳皮。腹缘及后端壳皮向壳蛤包卷。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壳内面白色或稍带淡红紫色。各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长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足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小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有触手。

4.细长竹蛏,贝壳较细长,质极薄脆,一般壳长65-124mm,长为高的6-12倍,壳表被褐绿色壳皮,并具深色条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乎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贝壳的最末端边缘。余与长竹蛏近似。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埋栖于中、低潮区软泥沙滩,一般潜入深度为100-200mm。主要以硅藻为食料。雌雄异体,繁殖期为8-11月。

2.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的沙质海底。埋栖深度200-300mm。雌雄异体,春、夏季之交流电繁殖。

3.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沙滩,埋栖深度300-500mm,洞穴斜,与地面约成70°-80°角。

4.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埋栖深度约300mm。

资源分布:1.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

2.我国南冯沿海均有分布。

3.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我国分布于北部沿海(连云港以北)。

性状性状鉴别(1)缢蛏壳,贝壳类长方形。壳长40-85mm,壳宽13-26mm。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约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形。外表面生长线明显,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被有黄绿色的外皮;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右壳具主齿2枚,左壳具主齿3枚,中央1枚大而分叉。质硬而脆。味微咸。

(2)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50-120mm,长为壳宽的6-7倍,背腹缘几平行,前端截形,后端圆形。外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3)大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72-140mm,长为宽的4-5倍。背腹缘平行,前端斜截形,后端圆形,有时显淡红色的彩色带;内表面白色或淡红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气味咸。

(4)细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65-124mm,长为宽的6-7倍。背腹缘平行,前、后端均平截。外表面被褐绿色外皮,可见深色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呈垂直。内表面白色或淡黄然,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性味味咸;性凉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和胃;消肿。主胃病;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煅布性研末入散剂,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喉。

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 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万选方》)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2.《泉州本草》:治胃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茯苓

    《中国药典》:茯苓药材名称茯苓拼音Fú Línɡ英文名PORIA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 肉连环

    《全国中草药汇编》:肉连环药材名称肉连环别名九子连环草、竹叶石风丹来源兰科虾脊兰属植物三褶虾脊兰Calanthe tricarinata Lindl.,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辛、甘,温。功

  • 马骝卵

    药材名称马骝卵拼音Mǎ Liú Luǎn别名蕨薯(《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蛋、落地珍珠(《陆川本草》),麻雀蛋、凉水果(《四川中药志》),犸骝卵(《广西中草药》),石窝蛋、猫蛋果、蛇蛋参(《

  •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药材名称蕨拼音Jué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 三叶金锦香

    药材名称三叶金锦香拼音Sān Yè Jīn Jǐn Xiānɡ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三叶金锦香的根及果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a mairei Craib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鲜用

  • 牛毛草

    药材名称牛毛草拼音Niú Máo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球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lbostylis barbata(Rotth.)Kunth[Scirpus barbata R

  • 白猪栗根

    药材名称白猪栗根拼音Bái Zhū Lì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根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可采,茎皮春、

  • 毛莲蒿

    药材名称毛莲蒿拼音Máo Lián Hāo别名结血蒿、万年蓬来源菊科毛莲蒿Artemisia vestita Wall.,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东北部、北部至西南部,新疆、西藏。性

  • 鹅内金

    《中药大辞典》:鹅内金药材名称鹅内金拼音é Nèi Jīn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砂囊内壁。全年均可采收。将鹅杀死后,取出肫,剖开,剥取内衣,洗净,晒干。性状干燥的鹅内

  • 牛膝茎叶

    《中药大辞典》:牛膝茎叶药材名称牛膝茎叶拼音Niú Xī Jīnɡ Yè出处《本草图经》来源苋科植物牛膝的茎叶,7~8月采。功能主治治寒湿痿痹,腰膝疼痛,久疟,淋病。《纲目》:&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