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九气拈痛丸

九气拈痛丸

《中国药典》:九气拈痛丸

药方名称九气拈痛丸

处方香附(醋制)300g木香75g高良姜75g陈皮150g郁金150g莪术(醋制)600g延胡索(醋制)300g槟榔150g甘草75g五灵脂(醋炒)300g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苦、辣。

炮制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痛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九气拈痛丸

药方名称九气拈痛丸

处方香附(炙)5千克 良姜1.25千克 黄郁金2.5千克莪术(炙)10千克五灵脂(炒)5千克甘草1.25千克橘皮2.5千克延胡索(炙)5千克木香1.25千克槟榔2.5千克

制法上药十味,并研为细粉,过罗,用冷汗水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治寒气郁滞,胃脘疼痛,两胁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九气拈痛丸

药方名称九气拈痛丸

处方当归4两,良姜4两,五灵脂4两,莪术4两,槟榔4两,青皮4两,元胡2两,郁金2两,木香2两,陈皮2两,姜黄2两,香附5两,甘草1两5钱。

制法上为末,醋为丸。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主心胃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开水送下。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猜你喜欢

  • 灵乌丹

    药方名称灵乌丹处方川乌1斤(河水浸7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2两(酒浸,焙),何首乌4两(制如川乌法)。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用法用

  • 和中清热汤

    药方名称和中清热汤处方知母、黄柏、青黛、桔梗、甘草、生地、赤芍、花粉、丹皮。功能主治唇疮,兼大渴引饮,热极者。用法用量上唇肿生疮,气实者,加酒大黄,气虚者,加酒川连;下唇肿生疮,亦加川连。摘录《杂病源

  • 复方黄连素片

    药方名称复方黄连素片处方盐酸小檗碱30g木香116g吴茱萸40g白芍162g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黄色至棕褐色;味苦、微辛。炮制上四味,木香80g与吴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未通过筛的粗粉与白芍及

  • 清痒汤

    药方名称清痒汤处方黄耆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炒)僵蚕当归生地赤芍川芎何首乌各1.5克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治小儿浑身风疹,密如蚕子,奇痒难忍。用法用量水煎,入晚徐徐服之。摘录《仙拈集》卷三引《全

  • 四物安神汤

    药方名称四物安神汤处方当归(酒洗)白茯神(去皮、木)白芍(酒炒)熟地黄黄连(姜汁炒)人参白术(去芦)辰砂(研末,临服调入)竹茹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栀子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治怔忡。用法用量加乌梅

  • 牛蒡粥

    药方名称牛蒡粥处方牛蒡根30克(或牛蒡子打碎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牛蒡根煎汁去渣取汁100克;粳米煮粥,入牛蒡汁,调匀,加白糖矫味。功能主治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适用于腮腺炎、咽喉炎

  • 加味清心饮

    《世医得效方》卷七:加味清心饮药方名称加味清心饮别名加减清心饮(《杏苑生春》卷七)。处方石莲肉 白茯苓各刃克益智仁麦门冬远志(水浸,取肉,姜制炒)人参各15克石菖蒲车前子白术泽泻甘草(微炙)各0.6克

  • 皂角散

    药方名称皂角散处方皂角(烧,细研)蛤粉(研)各等分制法上药研细。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治哺乳期患乳痈,结硬疼痛,乳汁不通。用法用量用热酒调服1~1.5克,并以手揉患处,取软为度。摘录《全生指迷方

  • 缩砂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缩砂散药方名称缩砂散处方缩砂仁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用法用量每服6克,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候。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普济方》卷六十

  • 和解宣化汤

    药方名称和解宣化汤处方银柴胡(水炒)3g,远志3g,炙鳖甲9g,甜杏仁9g,象贝母9g,炒谷芽9g,炒麦芽9g,竹沥6g,半夏6g,紫菀6g,黄芩(酒炒)4.5g,知母(酒炒)4.5g,橘红4.5g,